莆田市企业主导制定2项国家标准获批准发布 |
文章来源:澳门特别行政区 发布时间:2025-04-05 17:31:53 |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2]法学是一门具有医学性质的社会科学,法律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展开必须先寻出病根,找出需要正视、解决的法治问题,弄清楚它们的性质和特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构建与当代法治问题多元聚合性相适应的法治体系。 就此而论,法治问题具有多元聚合的性质。在法治的视野中,到底该依据哪种社会规范类型作为定性或解决法治问题的主导范式,这也经常是不确定的。故而,法治问题知识不确定性的第一个源泉是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共时性。但什么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法治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法治价值问题和法治事实问题,还是法治整体问题和法治具体问题?不容否认,这些都是法治问题外延中应有之义,即它们都是法治问题的类型化表达。[11]法治问题的这几种不确定的性质,也未必一定构成我们的法治追求的必然威胁。 [9]参见於兴中:《法治是否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概念?》,《人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人大法律评论》(2014年卷,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第3—16页。一个法治问题通常会涉及数个或更多法律部门,有时甚至由哪个法律部门,比如民法或行政法,来主导它的定性或解决都是不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序言,成为国家和宪法的指导思想,不仅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法治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18年2月24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主题为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意见和建议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宪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3]一是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即刻进行庄严的宪法宣誓,充分彰显宪法尊严,有力弘扬宪法精神,极大鼓舞和振奋全国人民尊崇宪法、维护宪法、实施宪法的意志和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国现行宪法是一个由标点符号、数字、文字、条款、段落、章节、总纲、序言、修正案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宪法并产生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4]?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现在提出的宪法草案乃是对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于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的总结。[20] 2018年1月18—19日,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我国宪法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明确提出: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宪法的明确要求,也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实施的根本保证。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了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充实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调整了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规定,增加了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3] (二) 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是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其新时代宪法思想。2018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15]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实施宪法的伟大实践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8]?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11日2 964名代表参加投票,2 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1票无效,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3]?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的真正的民权主义;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实现妇女解放;实现民族自决;争取并且确立中国经济上、政治上真正的解放;实行工农民权的革命专政;拥护工人利益,实行土地革命,消灭一切封建残余。[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二、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在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上,可以分为民主政治、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 和宪法 (依宪治国) 三个方面。其二,宪法序言是宪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内涵深刻、体系完整、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的根本指导思想。会议指出,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3] 2018年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从2013年至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新制定的140件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逐件进行主动审查研究,对地方性法规开展有重点的主动审查,接收处理各类审查建议443件,依法纠正5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的与法律不一致问题。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按照这种观点,我国许多法律的总论总则绪论中的有关内容,都不符合要求。 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路可走。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决定废止有关劳动教养的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内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也是宪法和依法治国要达成的目标,两者殊途同归。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宪法监督和实施的领导,努力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到一个新水平。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方案》明确提出,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适应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需要,促进国家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将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这是我国宪法作为整体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律依据。 这个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018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进行首次宪法宣誓。 [2]38 4. 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施行,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于进一步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
下一篇:陕西部署教育领域不正之风集中整治
|
相关资料 |